环境保护税法中所称的应税污染物是指什么?
什么是环境保护税法?
环境保护税法是我国于2017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一项环境税制改革,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该法征收的环境保护税,是指国务院规定的污染环境物质侵害环境的行为所应纳税款项。
应税污染物的定义及分类
应税污染物是指环境保护税法规定的排放污染物,包括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和固体废物。具体而言,根据《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应税污染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是指大气层中对人类健康、植物生长、大气透明度、物体的腐蚀、气候变化等带来不良影响的物质,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颗粒物等。
2.水污染物
水污染物是指对水体环境造成污染或破坏的物质或因素,主要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重金属等。
3.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是指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不能再利用的物质,如煤尘、废油、垃圾等。其中,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等特殊固体废物属于应税污染物,应按照相关标准缴纳环境保护税。
应税污染物的税率及征收方式
环境保护税依据应税污染物污染程度、环境容量等因素,采取不同的税率征收。一般而言,对污染较为严重的污染物,税率较高;对轻度污染污染物,则税率较低。根据环境保护税法规定,应税污染物税率在0.2元至15元之间不等。
除此之外,环境保护税法还规定了应税污染物征收的方式和标准。具体而言,按照排放的环境污染物种类和排放量,分别核算环境保护税应税额。对于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等特殊应税污染物,税款应按照单位产生的应税污染物、应税污染物的毒性、处理方式等因素计算。同时,税款征收周期为一个自然年,其中每个自然月应当缴纳一次税款。
通过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环境保护税法中所称的应税污染物的含义及分类,以及税率和征收方式等相关规定。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我们相信环保税制改革会逐渐发挥更好的作用,推动我国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