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恒创源科创板 失败(忆恒创源科创板的失败)

忆恒创源科创板的失败
第一次颠覆:跳票
2019年11月26日,恒创智能旗下子公司恒创创新(即恒创源)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的申请获得通过并成为首批上会公司之一。这个消息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也被外界解读为中国AI芯片公司走向成熟的标志。然而,在这个热烈欢庆的背后,恒创源背负着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跳票。
恒创源的上市,本应在2020年1月份完成,然而,在最后一个月实现科创板上市的目标前,该公司主动撤回IPO,为市场留下了一片哗然。恒创源的倒计时被商业暴风雨打破,而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成为众多焦点讨论的核心。
第二次颠覆:申请获雪藏
距离恒创源成功申请科创板仅两个月,2020年2月26日,证监会披露了对该公司申请的初审意见。 此次,恒创源申请获得了“暂缓审议”的处理方式,而亮红灯的原因是恒创源面临了新建芯片厂、研发新产品等重要工作进展不畅的局面。这笔“巨额诉求”被成功地挡在了OWT(Oriental Wealth Trading)全资子公司担任保荐机构的恒泰大有手上。
第三次颠覆:未能引入“质量投资者”
2020年5月8日下午,证监会发布公告,恒创源剥离母公司、引入“质量投资者”的2000万美元的“标的资产重组”正在业绩预告的审计延期,直接导致恒创源申请科创板IPO进度被叫停。
资深投资者对质量投资者的评定非常重视,而恒创源的“失误”,使其位置越来越低下,从初期的“偶发失败”变为“持续失败”,失去了主动握在手中的机会。恒创源的IPO移除后,其他科创板企业的IPO进程连续加速,中身愈发稠密的科创板盒子向外散发出香气,而恒创源却已经被淘汰在角落里,这是怎样的一份失落。
无论如何,事实是残酷的:业绩不达标、股份转让、跳票等一系列听起来很“通俗”的问题凸显出一个事实:上市仅仅是一个开始,一个企业如何真正成为资本市场的“引领者”,还需要卓越的商业模式和非凡的想象力,需要身体力行,需要靠人类不断探索和提升自我来展开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