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法下的个人信息保护
背景介绍
自2017年6月1日起,中国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络安全法》)。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在这背景下,《网络安全法》重点保护了个人信息,它有哪些具体规定呢?
个人信息保护的具体规定
作为一部以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为目的的法律,《网络安全法》规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明确了个人信息的定义
《网络安全法》对个人信息的定义作了明确的规定,它包括了以下几种: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地址、电话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住宿、就餐、交通等活动记录,网络账号和密码、财产和交易信息以及其他可以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个人身份的个人信息。
规定了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
《网络安全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做了多重规定。
首先,对于收集到的个人信息,需事先获得信息主体的同意,且需要告知该信息所涉及的范围、目的和使用方式等信息。
其次,收集、使用、存储和处理个人信息时,需要采取安全可靠的措施。若个人信息被泄露、丢失等,则需采取及时防止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再次,个人信息的传输应采取加密、匿名方式进行。
最后,如果要向第三方分享个人信息,应经过信息主体同意,且应该告知接收方信息的具体范围、目的和使用方式,双方还应签订书面协议。
法律实施状况
虽然《网络安全法》对保护个人信息作出了一系列规定,但是依然有一部分企业或机构没有很好地执行这些规定,这给个人信息的保护带来了一定隐患。为此,国家也在不断地加强对这一方面的监管和执法力度,想必随着时间的推移,规定的实施强度会越来越大。
结论
总之,《网络安全法》的颁布为保护个人信息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法律依据。在今后使用互联网或移动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应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避免因自身疏忽而导致自己的信息被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