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组词、部首与拼音
庙组词的由来和特点
庙组词是指由两个或汉字组合成的词语,在语义和音形上都具有一定特殊关联的现象。庙组词的词义多数与汉字原本的含义不同,词意往往忌讳直接解释。该现象在汉语中比较普遍,特别在成语、俗语中应用更加广泛。
庙组词的“庙”字本义指庙祠,庙组词的命名据说源自做事“奉神明之名”的惯例。庙组词大都是通过两个或的汉字组合而成,而这些汉字都与某种符号或物件有所关联。例如,“鸟语花香”中的“鸟”和“花”,表现的是自然的和谐美;“苦尽甘来”中的“苦”和“甘”则是表现生活中的困难和成功;“弹尽粮绝”中的“弹”和“粮”则是表达军事中困难的毫无退路。
部首的作用和种类
部首是在汉字中位置较靠左的一部分,它是形声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部首的笔画和排列顺序来判断汉字的音、形、义。部首在汉字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识别汉字的一个有力工具。
部首可以按其被划分在汉字中的位置,分为上、下、左、右、中、外六类。六类部首又可以根据笔画的数量和形状来分为若干个小类,例如“人”部就是“上部首”之一,也是最常见的部首之一,它又可以分为类别如下:一画:伏;二画:仁、佐;三画:今、会、体;四画:储、仟、亿等。
拼音的产生和规则
汉字拼音是汉字的音标文字表示法,它以拉丁字母为基础,通过音调符号、声母、韵母等标志符号来表示汉字的音。该拼音法最早出现于明代,但没有得到广泛应用;1956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后,它才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从此开始得到广泛应用。
拼音有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重要的基本部分。声母是一个音节发音时,在声带没有发生振动前就发出的辅音;韵母是声带发生振动后的元音部分,用来区分同一个声母的不同韵母;声调是指以音高形式表现的声音特点,声调的作用在于区别不同意思的词语。在使用拼音时,要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各个音标,特别是在职称、姓名、地名、药品等标示方面,应遵循一定的拼音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