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岛香蒲屿是坟地吗(白鹭岛的香蒲屿:是坟地还是自然景观?)

白鹭岛的香蒲屿:是坟地还是自然景观?
引言
白鹭岛是上海市崇明区的一个著名旅游胜地,也是自然保护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白鹭岛上的各种动植物资源屡获殊荣。在岛上的香蒲屿,则被众多游客所关注。但是,一些人却说,这里是一个坟地。究竟香蒲屿是什么?它的历史背景和真相是什么?本文将对此展开探讨。
历史:香蒲屿从哪来?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崇明岛的人口中,汉族约占98.9%,大部分居民信仰佛教。佛教中讲究诸佛共应化身,一位神佛可化成多种形态,并于不同时期出现在不同地区,以作开创宗教信仰之用。
崇明岛的观音教,多以露天善堂为主。然而善堂往往因时过境迁而倾颓,信仰者为了不失信仰,常常“派人前往开墓,逐年寻回宝像,重新安置于善堂内或岛上 。而这就是岛上“坟墓”形成的起因。
真相:香蒲屿究竟是什么?
据了解,在建议形成“白鹭岛自然保护区”时,香蒲屿仍为坟地。在当时的保护区规划建设中,香蒲屿因为其景观价值而被保留下来。这一事实,为我们明确香蒲屿的历史打下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流逝,香蒲屿逐渐被大众所熟知,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墓地”这个词汇也成为了恰当的“营销用语”之一,为地方旅游带来了不少商机。
然而,在白鹭岛自然保护区公开的信息中,并没有提到香蒲屿是一个坟地,反而强调了它作为自然景观的价值。而在岛上有关部门和民间团体共同协商中,也一致认为,香蒲屿唯一的历史价值来源于其自身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与宗教诉求无关。
经过上述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白鹭岛上的香蒲屿,并不是一座坟地,而是一处自然景观。在重视文化和自然景观领域的同时,我们也要坚持科学合理的看法和认识。
白鹭岛上的香蒲屿,无论是坟墓还是自然景观,都是人类的历史与文化、自然资源和人文精神的结晶。希望我们能够既注重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又能珍惜它作为自然资源的保护,使之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发展的亮点之一。